Home 休閒生活 電影世界 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《黑天鵝》金像影后 妮坦莉寶雯 (Natalie Portman) 首部自導自演作品

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《黑天鵝》金像影后 妮坦莉寶雯 (Natalie Portman) 首部自導自演作品

223
分享

電影資料

導演/監製: 妮坦莉寶雯 (Natalie Portman)

領銜主演: 妮坦莉寶雯、Gilad Kahana、Amir Tessler

類型: 劇情、傳記

片長: 98分鐘

級別: IIA

語言: 希伯來語 (中英文字幕)


電影資料:

憑《黑天鵝》(Black Swan)問鼎金像影后的妮坦莉寶雯(Natalie Portman)自出道後一直在演藝事業上作出多方面嘗試,由獨立電影、浪漫愛情、到近年熱爆的英雄電影系列,她都能展現出不同角色的層次與魅力。今次這位影壇才女再次挑戰自己,嘗試自編自導自演新作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,把這部處女導演作獻給她的同鄉 ─ 文學大師阿莫斯奧茲,亦同樣是獻給她家鄉的禮物。

電影改編自以色列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阿莫斯奧茲(Amos Oz)的同名暢銷回憶錄—《愛與黑暗的故事》(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),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,更榮獲多個國際大獎,包括:歌德獎、奧維德獎及德國世界報文學獎等等。內容描述在1940年代以色列建國初期,在耶路撒冷生活的奧茲被戰爭撕裂的童年,以及他患有精神病最終自殺身亡的母親 ─ 而這個富挑戰性的角色,將由妮坦莉寶雯傾力演出。

出生於耶路撒冷的妮坦莉寶雯,父母親都是猶太人,三歲時舉家移民到美國,她的求學生涯中也曾就讀猶太學校,令她深受猶太人的文化影響,身為猶太人是不應該忘記納粹大屠殺事件。這部作品意義非凡,希望透過鏡頭表達她的鄉愁、與身為猶太人的反思,不要再深陷當年納粹大屠殺創傷之中。結果她這部導演處女作,亦入選了第68屆康城影展「特別放映」單元,傑出成績令這部作品倍受期待﹗

院線:

The Grand
PALACE ifc

故事大綱:

atolad-by-ran-mendelson_abb6517

10歲的懵懂少年奧茲家庭美滿,住在耶路撒冷。自小身邊就有母親法妮亞(妮坦莉寶雯 飾)和書不離手的父親阿里耶陪伴左右。正值以色列建國時期,奧茲的父母都全情投入為以色列獨立而奮鬥。特別是母親法妮亞,因她從小就因波蘭反猶太的巨大壓力下而要舉家離鄉別井。但隨著對以色列獨立的激情與興奮冷卻後,法妮亞變得越來越離群與憂鬱;一直以來她夢寐以求的宗教自由,卻令她深深陷入無法言明的空洞中…

給以色列的情書

atolad-by-ran-mendelson_ato9940_r

原著小說乃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奧茲在2004年推出的作品,它是以色列的長期暢銷作品,在國際間亦頗有名氣。編劇/導演妮坦莉寶雯,約在七年前接觸到這本小說,「讀完小說後,我立即就想將它拍成電影,」妮坦莉說,「小說非常感人、文筆又華麗,當中提及到的不同民間故事,對我來說很有親切感 ─ 小時候,我聽過很多有關祖父母的故事,當中包括他們如何相識、閱讀、語言,甚至有關他們在歐洲和以色列的日子,很有親切感之餘,我亦有興趣去深入了解一下。」

本片的監製Ram Bergman,他自言是阿莫斯奧茲的粉絲,「我很喜歡那小說,我跟妮坦莉碰面的時候,她告訴我想把這書拍成電影已好幾年,卻未能成事,於是我就想幫她一把。」Bergman說。妮坦莉表示,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是因為一個人要填補由母親遺留下來的缺口,卻變成一個作家的誕生故事,「他要以文字和故事來填補,這母子之間的角力,一方面來自母親極力要求他去創作,另一方面,亦明瞭兒子需要空間來執行。的確來得很震撼,可是,母親不斷為兒子提供正確的輔導,好讓他能把握面前的機會。」妮坦莉說。

電影的開端在1945年,以色列獨立戰爭之前,當時仍處於英國的委任統治時期;然後,時間線就轉到1953年,當主人翁阿莫斯移到吉布茨居住的時候。「原著有很多層次,難以用言語來描述,是個很新穎的創作手法,是個對一種語言、人民、國家及其母親的情書。」Bergman說。本片的另一位監製David Mandil則表示,當《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》這小說剛面世的時候,他就經已注意到,「直至兩年前,我跟Rem和妮坦莉見面,接觸到這劇本時,我才更進一步了解到這作品中涉及有關阿莫斯對地域、語言、文化和他家庭四分五裂的衝擊。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絕對是阿莫斯奧茲的家書、自傳…… 他把身邊的一切以獨特的手法來表達和呈現給讀者。」

但阿莫斯奧茲卻跟導演妮坦莉說,他從沒想過作品會在國際間得到這樣的回嚮,「他跟我說,真的感到很意外,因為故事百分百地『以色列』,但也是有關移民的故事,或許是這樣能打破地域得到世上不同讀者的共鳴。而我覺得最感動的地方,就是他對身邊的過客都報以愛和憐憫之情。」

角色簡介 ─ 三個「阿莫斯」

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中,主要的角色是10歲的阿莫斯、他的父親亞利和母親法妮亞。阿莫斯的父母雖然在學術上的溝通沒有問題,可他們的婚姻生活就談不上有任何快樂,「一起生活,卻不是夫妻的材料,雖然不是每天打架或激烈地爭吵,但他們兩人就是不能夠好好共處……不過,阿莫斯在不經意之間,成為了他們之間的一個橋樑。」而阿莫斯仍只是個10歲的孩子,但他的觀察力和理解力也很強,「年紀不能反映,可是,他的確是個成熟和明白事理的孩子,他已習慣了要看著自己的媽媽和給她援助之手。」

因為電影的時空很闊,當中用上了三位「阿莫斯」來令故事變得完整,「電影大部分的時間,我們看到Amir Tessler這位9歲的演員來演阿莫斯;到他移居到吉布茨的時候,就由另一位名叫Yonatan Shiray的16歲演員來演……到電影發展到『當下』時間,又由一位70歲叫Alex Peleg的演員來演他,最後,年邁的阿莫斯就由以色列著名演員Moni Moshonov來聲演。」選角的時候,原來也經歷過很多事情,「起初,我不體清楚該怎去找阿莫斯,要6歲?12歲?還是16歲?而明顯6歲年紀就太小了,因為阿莫斯的聲線頗成熟…… 但12歲又好像不適合,幸好最後找到了Amir Tessler。」

阿莫斯的父親亞利是個懷才不遇的學者,「他可以說是個怪獸家長,一心要培育出一個天才,所以才無時無刻地教導著阿莫斯,但看來他成功的,造就了一個天才。」輪到常掛在導演口中不想演但要演的角色法妮亞,妮坦莉寶雯表示,法妮亞是個很有「想像力」的女人,「她對以色列有很浪漫的想像,而亞利是個學者,明顯他的才學就是吸引法妮亞的首要條件。但她也是個頗為剛強的女人,我們在電影中見到她在充滿挑戰的巴勒斯坦這個地方當媽媽,可是,同時又正面對著歷史和政治環境的衝擊……在外力與內心鬥爭的角力下,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慢慢地看到她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很多時候,你心靈的養份主宰了你的命運 ─ 若一個人小時候不停看電視劇或喜劇,相對於一位不停地看俄國文學讀大量妥斯托耶夫斯基的人,她對婚姻或丈夫的要求,跟普通的女人就完全不同,法妮亞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子。」

 製作花絮 ─ 執導筒的滋味

「老實說,當初,我只想拍這個故事,卻沒想過要身兼編劇一職。」妮坦莉寶雯說,我甚至跟遊說過不少當編劇的朋友們去寫這個故事,當中竟然有不少人說:不如你自己寫吧?反正你有很獨到的角度去講這個故事。」當她決定自己落筆之後,整個創作體驗令她畢生難忘,「我頗喜歡獨個兒在房間內寫作或創作,最後還想出不錯的點子。但要像拍電影一樣,將創作的概念一一實體化,原來是很有挑戰性的……下次若我還有機會去寫劇本,我已深明就是寫一場小朋友逃離火場的場面,也不是容易的事啊。」妮坦莉寶雯笑說。

妮坦莉記得,有一場戲是要拍一群在1948年耶路撒冷在晚間的場面,「那真是個難忘的鏡頭,是每個人聚集在街頭聽廣播的一個場面,等待宣佈,阿莫斯一家三口也在街上,每個在場人士也很緊張,每個家庭也在等待這歷史一刻的來臨。」另一挑戰,就是她自編自導自演,「我原本只想做導演(再重申),當我開始做前期功夫的時候,我只是26歲,並沒故事中法妮亞的成熟女人的感覺,不過,現實一點說,若我自己不演的話,根本沒有投資者會有興趣,若我只做導演,沒人肯投資,我已試過好幾年都不成功……」就連監製Bergman也說,非要由妮坦莉來演不可,「當我有份參與的時候,妮坦莉已在演出陣容上。」電影大部分的場景在耶路撒冷取景,主要拍攝部份差不多歷時六個月;後期製作的部分在巴黎和洛杉磯進行,聲效則在倫敦完成。

導演最初的概念,是全希伯來語對白再配字幕,「當初最吸引我去將這小說拍成電影的就是當中的『語言』,」妮坦莉本身能說流利的希伯來語,「若以其他語言來拍的話好像是大錯特錯的感覺,一般荷里活的手法,就是要一個美國人模仿英國口音就說那是德國這種謬誤。有很多觀眾,特別是愛看歐洲電影的觀眾,他們很習慣看字幕,正因如此,我覺得這電影用希伯來語會更原汁原味。」

妮坦莉續說,以色列在過去的歲月裡,最有價值的文化產業就是希伯來語,「千秋萬代,希伯來語代表了一個信仰,我一直在想,為何讀聖經時,我特別在意要理解和連繫當中語言及其意象,能了解一種語言,給人更多對詩和人類創作的了解和欣賞。」語言,絕對是本片的特色之一,「亞利在故事中,經常講及『字』的詞源和字詞是怎樣互生連繫的。當他們在打理花園時,亞利不斷在解釋,地球是如何跟人類連繫,語言在這故事中的地位的確舉足輕重。」

說到希伯來語,妮坦莉笑言,至今仍很難相信那是她的母語,「但卻不是我從小到大一直也有運用的語言,直至13歲之前,父母仍把我送到猶太人學校上課,當時,是半天希伯來語、半天英語學習,好讓我能讀能寫,在會話方面,我卻有一點落後……直至25歲,我回到以色列完成我的研究院課程時,我的希伯來語才有真正練習的空間 ─ 有同學有朋友又有派對,這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機。」

「身為導演,我依然感到很緊張,」妮坦莉說,「因為我不是一個拍了三十齣電影的導演,我在電影行業中見過好的也見過很壞的…… 這令我經常也很緊張,當有人不合作、有人鬧情緒、有拍攝時候出現的問題……特別是有人受傷,這就真的很難搞。」妮坦莉說。「但身為導演,你的責任就是去解決問題,團隊的組成也是因為我的存在,因此,在一意孤行地達到我內心的要求之前,我也要在整個製作中得到最好的平衡點,再確保每個工作人員也安全。」但又導又演容易嗎?「很多時候,要『導』自己的難度不是很高,因為不用解釋,自己心領神會。可是,凡事也不能過火,不可以因為我想追求完美就得拍15個Take,很多時,有經驗的演員自然會發展出一種像導演的感知,那就有時候變得太過自我了。」

有關歷史和文化的一席話

「我是以色列人,也是美國人。以文化角度來看,我比較美國,我在那裡長大,一直受當地非常『美式』的音樂、電視文化及書本的薰陶;可是,我的文化背景卻非常『以色列』,我在兩個不同方向的文化之間,有時也會感到陌生。」

– 妮坦莉寶雯

「我的成長過程中,有一些關於家族的故事,伴隨長大,例如:父母怎樣結識?祖父母怎樣從外地移民到來?你出生時家庭環境怎樣?對於大部分猶太人和以色列人來說,有關於大屠殺的傳說、有關於以色列的傳說…… 像沼澤亦能開花那樣神奇的故事,每個人也聽過,亦因而建立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出來。我認為,將這些故事拆解再解謎,滿是趣味的,什麼是傳說?哪些是真實?為何誇張失實?何來要渲染?在真實中混入民間傳說的『成份』,某種文化認同和身份,就是這樣誕生。」

妮坦莉寶雯續說,年少時,她在美國一所猶太人學校就讀直至13歲,「當時,教科書中完全沒有交代14世紀當時猶太人如何影響以色列的教育史、西班牙的神秘主義等等,這些都是歷史上猶太人其中最大的貢獻……而我卻對大屠殺的一切有很徹底的了解,它怎樣衝擊和逼迫我的思維。為何課本給你的歷史課主要是有關你的種族如何受到逼害?這不表示不該在課堂教授這些部分,但該種族和文化在歷史上的其他成就,也不該抹煞掉。」

有關以色列立國歷史

由於猶太人在東歐受種種迫害,於是發起了錫安主義運動,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,恢複民族。因而發生了數次的回歸浪潮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納粹黨在德國執政,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,亦屠殺了約600萬猶太人。因此成為了以色列人不可忘懷的一段悲痛的歷史。

1947年,猶太人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,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者的身分切割,由聯合國處理巴勒斯坦問題專門委員會進行表決,以美蘇等國33票贊成,阿拉伯等國13票反對,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。1948年,以色列宣布立國。

導演介紹

妮坦莉寶雯(Natalie Portman,導演/編劇/主演)─ 年僅13歲以《這個殺手不太冷》(Leon:The Professional)初登大銀幕,自此,她已成為影圈中最有潛質的女星。從影16年間妮坦莉絕不濫拍,由《盜火線》(Heat)中演阿爾伯仙奴的繼女,到《星戰前傳》(Star Wars Prequel Trilogy)中飾演 Amidala 公主,以及《誘心人》(Closer)的脫衣舞孃,演來均入木三分。05年她更憑《誘心人》成為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得主,07年則憑《V煞》(V for Vendetta)獲土星獎最佳女主角。妮坦莉於 2008 年已首執導演筒,拍攝短片《Eve》成為威尼斯影展的揭幕電影,同年更以 26 歲之齡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康城影展評審之一。去年她為電影《我愛紐約》(New York, I Love You)自編自導其中一個單元。憑《黑天鵝》問鼎奧斯卡影后,近作還有愛情喜劇《枕邊冇情人》(No Strings Attached),搞笑動作片《王子殿下》(Your Highness),超級英雄電影《雷神奇俠》(Thor)系列和泰倫斯馬力的作品《聖杯騎士》(Knight of Cups)。

《耶路撒冷的女兒》

(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)

128 黑暗中找希望

電影預告: https://youtu.be/xtNd2khF_IU

Facebook Comments